钟山清风
雨花石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雨花石 > 本市媒体
一张报 一个人 一篇文
来源:金陵晚报   更新时间:2024-12-03  

完颜平

1978年秋,我带一个班,进驻大别山区某冲一军事要地执勤。

顾名思义,冲是夹在山间的一处沟地,战士们戏称为“夹皮沟”。由于是先遣分队,我们住的是当地人的黄泥墙草盖房,没有电,窗户蒙的是白色塑料纸,山涧边,挖一个小塘蓄水,饮用、做饭、洗衣全靠它。

由于距大本营有几十公里,还要翻山越岭,负责给养的同志十天半月去一次连部办事,才能将标配的兵种报纸取回来,缺少学习资料的程度可想而知。

在我们驻地附近有一个小镇,小镇有一个邮局。一天,我到邮局去取订阅的文学期刊《青春》,与邮局的老站长说到很多天也看不上报纸的事,他建议我在他们邮局订一份《光明日报》。听了老站长的建议,我毫不犹豫自费订了一份。那时,战士每月的津贴费5元,用去我一个多月的津贴费。

从此,每天完成值班训练任务后,点上蜡烛,看《光明日报》成为我的必修课,并且,选好的文章在召开班务会时读给全班同志听。日积月累,不仅从《光明日报》上学习了时事政治,而且受到了“文史哲”的启蒙。

前不久,有一个视频介绍皖西大别山区的将军镇,是无人机从空中俯拍的,我竭力找到了某冲,“就是这里”,似乎又看到了那个穿着绿色军装,坐在山坡上聚精会神阅读《光明日报》的年轻军人,不禁热泪盈眶。

后来,因工作需要,我调离了某冲,但我仍然坚持订阅《光明日报》。提干、上军校、当指导员、选进上级机关……一张“光明”伴我行。

做一个执着追光的人,《光明日报》就是那束引导我不断前行的光。

1992年,我写了《切莫谈“快”色变》一文,投给了《光明日报》。这是我第一次给《光明日报》写稿。那么小的一个普通基层作者,怎么敢把稿子投给《光明日报》?

记得,1992年4月20日,早上一上班,部里的新闻干事兴奋地告诉我:“你的文章今天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了!”我真的不敢相信,似信非信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“我今天早上6:30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的。”于是,她用标准的普通话模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,读出了我文章的内容。“太好了!”我脱口而出,由衷高兴。

这篇稿子发表在1992年4月20日《光明日报》头版,当时《光明日报》还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报纸。我至今不知道是《光明日报》哪位老师当时在众多的来稿中选用了我的稿子,但我内心一直深怀感激。

这是我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。由此,我立志要做一名《光明日报》的投稿人,而且一直写了32年。粗略统计了一下,至2024年1月15日《光明日报》二版头条采用我的稿子,我已先后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文稿120余篇。有的被《新华文摘》等知名报刊转载,有的上了微博热搜。不能历数每篇,有的已经记不清楚了,但第一次发表的那篇,不仅刻印在纸背上,而且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坎里。

如今这张报纸已老旧泛黄,我仍完好无损地珍藏着。

【打印此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钟山清风